教务动态 当前位置: 红足一1世2站 > 教务动态 > 正文

蒋笃运厅长在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05-01-30 00:00:00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阅读: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在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蒋 笃 运

(2005年1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七届八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以及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省2004年教育工作,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安排部署2005年教育工作,推动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贾连朝副省长专门听取教育厅的汇报,对我省2004年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请教育厅转达他对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教师的感谢和问候。贾连朝副省长强调,2005年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巩固去年的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统筹安排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形成亮点,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贾连朝副省长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下面,根据教育厅党组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2004年教育工作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教育工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是基础教育继续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得到加强。2004年,全省158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目标任务,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1%,初中97.34%,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小学比上年减少2215所,初中比上年减少159所。普通高中规模继续扩大,招生61.3万人,在校生达到168.75万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全省编制内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县级管理,农村教师工资都能按国家现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全省农村教师人均增资1200元,多年来困扰各级政府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基本确立,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机制正在形成,新增教育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得到了很好落实。2004年,中央和省新增专项教育经费7.2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教育5.2亿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近年来我省启动实施的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等惠及农村、农民的教育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实验范围又扩大了44个县(市、区),目前全省共有126个县(市、区)参加实验,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0%,涉及学生500多万人,课改起始年级学生数达到了同年级的59%,为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召开了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各地、各高校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制定规划,落实措施,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我省高等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25.7万人,较上年增加6.71万人,增长35.3%,录取率67%,在校生达到70.66万人,较上年增加14.94万人,增长26.1%,研究生招生5450人,较上年增长43%,成人高等教育实际录取15.1万人,较上年增加4万人,增长3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郑州大学实现了省部共建,成为全国第一个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筹建了研究生院,并与北京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立为第三批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按照“211工程”标准进行建设的河南大学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被确立为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教育部批准组建了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安阳大学、南阳理工学院、驻马店师专、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师专等学校顺利升格为本科高校,新设置了商丘医专等3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经省政府批准,设置了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等职业学校。认真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对全省高校分批进行评估。积极推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改革,加快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省大学生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取得优异成绩,跻身全国十强行列。高校产学研结合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省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签订合作项目219项,合同金额5500万元。去年11月,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评估验收。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人文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全省高校现有省属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 
    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狠抓招生和就业两个关键,努力实现“农村职教规模发展”、“城市学校质量提高”两个突破的整体思路,加快职教发展。制定了《河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城乡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城乡对接,拉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为龙头,组建了农业、旅游等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带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坚持就业拉动,积极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专业。200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44万人,在校生达到109.9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是民办教育成为教育新的增长极。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为民办教育发展壮大提供政策保障。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源和资金,加快民办教育发展。2004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511所,在校生109.10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10所,独立学院8所,招生3.31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12.88%,在校生总数达到6.34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9.03%。政府办学为主、多元化投入、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4年,全省中小学校共接受国外和港澳台投资或捐赠近亿元人民币,高校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7个,全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60多个,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达到2.5万人。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核编定岗聘用工作。2004年,全省158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中小学教师核编定岗工作,聘用教职工80.6万人,妥善安置5.75万名落聘教职工。在国家有关新的高校编制规程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积极为全省37所省属普通高校争取新增编制6572个,比2003年编制数增加15.5%,专任教师编制数增加32.1%,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编制数的比例由原来的48.4%提高到55.3%,有效缓解了高校扩招后专任教师不足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开展了以师德教育和新课程、信息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启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在全省中小学教职工中开展了师德集中教育活动,广大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庆祝第20个教师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教师代表巡回报告活动,表彰了1140名对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向吴玲同志学习的宣传教育活动,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2、实施六项工程,突出重点,形成亮点
    一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周密部署,对工程进行多次部署、督促、检查和落实。省、市两级成立危改办公室,完善台帐制度,建立“四统一分”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与各省辖市签定责任书,对危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行责任追究。教育厅实行“厅级干部联系县”制度,检查指导联系县“三保”工作。省政府决定自2004年起,每年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中拿出4%,专项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04年,全省共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16万平方米,占三年规划改造480万平方米D级危房的45%。
    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实施了我省教育科研网主干网三期工程建设,继续保持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4年确定在郑州、安阳、漯河、鹤壁及商丘、南阳、信阳部分县(市、区)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工程资金总投入2.1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214万元,我省配套1.44亿元。目前,工程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三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去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支持我省2亿元。教育厅积极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规划。2004年,安排71个项目学校,总投资4052.1万元。
    四是职业教育“双百工程”。从2004年起省里每年拿出600万元,采取省、市、县(市、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建成100所县级骨干职教中心和100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去年建成32所县级骨干职业教育中心和31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五是人才强校工程。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2004年全省共安排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经费2000万元,资助特聘教授27名,遴选培养创新人才31名,对2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启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地方合作项目,从2004年起,连续5年每年拨出800万元专项经费,选派100名高校教师赴境外研修。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全省高校引进博士570名,在我省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达到31名,到岗特聘教授27人。另外,还启动了教育厅“555”人才工程,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评选出2000多名“学术、技术带头人”。
    六是高校扩容建设工程。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指导高校合理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下达投资计划17亿元,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重点项目建设步伐。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93076亩,比上年净增16222亩,校舍建筑面积达23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增363.6万平方米。
    3、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启动河南省政府奖学金专项经费100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争取省财政2200万元,对省属高校困难学生给予伙食补助。各高校落实特困生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投入经费4000万元。2004年,政府资助额度8000万元,受益学生4.8万人,占省属高校学生10%以上,是资助力度最大的一年。另外,全省高校1.1万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减、免、缓学费3000余万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利用中央和省专项资金7300万元,资助119个县(区)2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16.5%。
    二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去年水平。
    三是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行合理安排。据统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21.6万人,已入学21.45万人,入学率99.3%。其中,入公办中小学19.3万人,占入学总数的90.1%。我省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做法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
    四是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实行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安全月”活动,对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隐患进行多次检查和排查,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修订完善全省教育系统预防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学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安全稳定督查员制度,对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严格学生食堂管理,确保饭菜质量和价格稳定。
    五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招生、考试纪律。制定了“一费制”收费办法,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组织实施。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加强学校收费管理,调整规范了高校收费、招收预科生及独立学院收费标准。2004年,全省共查处违规收费金额5531.4万元,清退违规收费4279.6万元,调查处理乱收费案件101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92人。坚持依法治招、从严治考,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维护了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六是对艾滋病疫情高发村进行教育帮扶。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对艾滋病疫情高发村开展帮扶工作的要求,本着“多办实事、快办好事”的原则,结合教育部门实际,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按照农村一流标准、一流学校的要求,投入事业专项资金1795万元,建设和改造好全省38个艾滋病疫情高发村中小学。
    4、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好高校党建和教育系统作风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央8号、16号文件颁发后,全省教育系统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时研究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在全省广泛开展了第一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和16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取得新进展。
    二是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高度重视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我省坚持“选、育、管”有机结合,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做法,在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注重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帮助民办高校建立健全党组织。积极做好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2004年,全省高校学生党员比例由2003年的4.8%上升到8%。召开了第十三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党建工作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三是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各级各类学校作风建设。举办了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培训班,对全省各省辖市、各县(市、区)教育局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教育行政培训。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作风,努力创建服务型、学习型机关,建设一支作风优良、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队伍。在教育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开展了“六清理”活动。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教育厅机关51项行政审批事项两次进行清理,保留14项(含合并4项),下放3项,取消7项,另有20项改为正常工作。在去年的全省民主评议行风中,社会对教育部门的满意率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强化教育督导,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成立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加强督导队伍建设,聘任了46名专、兼职督学,强化监督机制,确保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是“教育管理年”活动成效显著。通过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办学理念进一步更新,现代管理意识逐步增强,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办学秩序进一步规范,纠风治乱工作成效显著,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全省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我们在抓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积极配合新闻单位做好教育宣传;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艺术和国防知识教育工作;积极做好机关党的建设、老干部工作、妇女工作,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设备配置、电化教育、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稳步推进直属学校建设工作;教育厅“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成效显著,受到了省里表彰。
    2004年,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懈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厅党组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各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主要体会有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各地、各学校在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新的质量观、效益观和大教育观,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针,突出工作重点。在工作中,着力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力求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倾斜,通过抓重点带动全局。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为本,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尊重教育规律,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总体来看,2004年,我省各项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不足。二是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还不够协调。四是教育观念转变、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质量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客观、冷静地分析,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确保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一种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发展观。其基本特点:一是全面性。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二是协调性。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性。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看,要落实中央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大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讲,都要求尽快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看,教育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还是教育。从我省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教育事业取得辉煌的成绩,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上,为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优先发展还有很多阻碍。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前一个时期我省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改革,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历史性跨越,不可避免会使旧的矛盾一时难以消化,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会逐步凸显出来。从未来的发展看,教育要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握好教育改革发展的节奏,调整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更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人、培育人、教育人、服务人。我们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教师要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学校党政部门要增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为学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健康的环境,一个发展的环境。
    2、办学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建设好这支队伍。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高度重视加强师德教育和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维护好教师的形象。同时,继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特别是要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依靠改革调动广大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不断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大吸引优秀人才、引进智力资源的步伐。在教育系统内率先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3、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推动着发展,发展必须惠及人民。要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归结到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最为重要的内容和体现。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科学的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如若群众的基本就学需要还得不到满足,就无所谓科学发展问题。就我省来看,我们的高中阶段普及率还比较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城市初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愈来愈高。因此,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教育事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要引导好群众的就学需求。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满意也只能是相对的,根据现实的情况,我们要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群众把个人需要与教育的实际供给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努力促进教育的公正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教育本身来说,促进教育公平,才能最广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当前,我们要重点解决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薄弱学校、贫困生救助,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三是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是招生和收费问题,群众有意见,大多是这些方面。因此,要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格招生纪律,维护招生工作的公正、公平。规范收费行为,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教育事业规范发展。同时,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加强教育宣传,及时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为群众解疑答惑,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坚持“六个协调”,促进河南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也是一个发展中省份。教育工作摊子大,任务重,在改革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在“六个协调”上下功夫,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1、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只有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有生命力和活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另一方面,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教育,通过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教育。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改革,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二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结合我省的实际,教育工作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做文章。积极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对外出务工农民、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增强高校产学研结合能力,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和辐射源。三是要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我省教育发展实际的国民教育体系,必须把握好教育发展的节奏、重点。既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各级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培训、传统学校教育和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代表的新教育等方面协调发展,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作出积极贡献。
    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普通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但是,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有技术的人才。无论科技怎样发达,工业化水平有多高,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总是占多数。即使我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40%,仍有60%多的学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2004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较上年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但无论是与普通高中招生相比,还是同实际的社会需求相比,仍要大力加强、加快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体制和机制,扩大规模,放开搞活,加快发展,努力形成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注意处理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其发展水平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是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力量。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一方面,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基础教育,始终把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首要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指导,统筹协调,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也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统一性,就是要求各高校都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照教育法律法规,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统一性。提倡多样化,就要求各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在各自类别层次上办出水平和特色。加快郑大、河大等重点高校建设步伐,塑造和创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品牌,以此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他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特色。
    3、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根据我省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实际,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支持庞大的教育规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育教育新的增长点,把民办教育发展摆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民办教育,一要发展,二要规范,但我们的工作侧重点或者工作重心是要放在发展上。发展不够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这个思想必须明确。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徐光春书记讲,对民营经济要放手、放开、放心,这对我们指导民办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模式,均可大胆试验。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权益,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到教育上来。要净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实行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政策,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4、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在校舍、设备、师资、经费、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差距较大。要统筹城乡教育,一是要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结合我们省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而这三个基本途径都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前提条件。只有长期地坚持加强农村教育,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作出贡献。二是要统筹城市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三是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支持,积极开展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和教师交流,加大城市对乡村的教育帮扶力度,确保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5、促进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互协调。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加大调控力度,科学地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问题。既要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又要做到质量高、效益好。既要避免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又要避免追求质量而忽视效益,追求效益而忽视结构比例等片面倾向。我们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这四者的辩证统一。当然,这个统一决不意味着四个方面齐步走、平均用力,而要在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以一个方面的突破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时期,确立不同的战略重点。根据我们省的实际,教育厅党组提出的“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是符合我们省实际的。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
要科学地、辩证地认识教育发展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我省来说,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问题。一方面,要继续扩大规模。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将突破100万,今后几年还要净增30万到40万,高等教育的规模还需要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质量。实事求是地讲,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大发展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激化,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又十分紧迫地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扩大发展规模同时,把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把好招生计划、教育投入两个重要关口,抓好外部评估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两个关键环节,对发展成果进行巩固和提高,实现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统一,形成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要着力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对于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当前,面临艰巨的巩固提高任务。一些地方出现了辍学率升高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对实施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下决心通过新课改的实施,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操作和实践环节,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6、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根本,稳定是基础和前提。必须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教育工作推向前进。一是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靠改革求发展、靠改革求效益。今后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我们要巩固成果,继续推进改革,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坚持从严治教,促进教育事业规范发展。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要不断加大从严治教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坚决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管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水平。三是始终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学校不稳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学校安全和高校稳定工作。安全不保,何谈教育,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同志们一定要时时刻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密防范,确保教育系统不出事,更不能出大事,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家长学生放心,让社会放心,让党和政府放心。
 
三、关于2005年教育重点工作
 
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七届八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更加重视社会稳定,更加重视人民疾苦,更加重视安全生产”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依法治教,加强管理,全面完成“十五”教育规划目标任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于今年的具体工作,教育厅拟定了工作要点,已经印发给大家,我就不再细讲了。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八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当前,我省教育事业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一样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八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重点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教育、管理教育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政绩观。认真落实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五项制度”、“六个减少”的要求,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良好工作作风。要重视加强对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述职述廉、廉政谈话、政务校务公开和审计等制度,重视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还要敢抓敢管,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抓好行风,抓好校风,不断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思考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为中长期教育发展打好基础。在今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安排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在保持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上。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各地、各学校要认真总结“十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做好“十一五”教育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三是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继续加大高校干部的培训工作。指导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建立党委,健全党组织。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发了8号和16号两个文件,召开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还将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一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把“德育首位”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教育、四项基本建设、五个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四项基本建设是: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今年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安排20个左右的建设项目,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每个县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五个保障机制是:建立健全“一把手”抓德育的领导机制;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德育协同工作机制;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机制;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德育工作调研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二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要深入开展“三育人”学习教育活动,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三是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改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今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改。同时,在中招考试制度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予以突破。积极做好明年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工作,逐步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加强体育、美育和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3、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一是继续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巩固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三保”政策落实为重点,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重点办好三件实事:第一,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今年是危改工作的重要一年,也是攻坚年。各地要广泛动员,多渠道筹措经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加强对工程的监督和指导,力争提前完危改工程建设任务;第二,继续落实好教师工资的发放,巩固成果,不允许再发生新的拖欠;第三,进一步落实公用事业经费标准,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二是继续实施“三项工程”,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通过这三项工程的实施,推动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各地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用好资金,保证质量,切实把好事办好。对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地要在总结一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后续项目的安排。今年要在软件资源的开发和教师队伍的培训上下功夫,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通过强化校长培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薄弱学校尽快改变现状,均衡发展。要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今年要完成评估认定100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加强督导工作,把督学、督政密切结合起来,促进督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农村教育工作目标和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全面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力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同时,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取得教师资格的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2)继续推进中小学教职工核编定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事关广大教师切身利益的实事。(3)实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要严格标准,严格秩序,严格纪律,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4)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和资源的统一调控,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县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把推进教师交流与核编定岗相结合,推进教师队伍由城镇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的合理流动。
    4、坚持就业拉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继续坚持“抓好就业、招生两个关键,实现农村职教规模发展、城市职教质量提高两个突破”的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城市与农村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拉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46万人和初中后职业培训60万人的任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确保200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二是在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下功夫。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明确职业院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后,公办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不升格。要继续深化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力度,推进各成员单位进行全方位、实质性的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学制改革和学分制的实施。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技能竞赛年”活动,强化职业学校技能教育。
    三是加强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快培养和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全面推行“订单式”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继续组织实施“双百工程”。今年,重点支持33个县级骨干职业教育中心和33所省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和转移培训工程”。
    5、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继续认真落实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方针,推进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今年,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42.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5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4万人,研究生招生6385人。
    一是继续加强“三重”建设。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郑州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确保郑大顺利通过“211工程”二期评估验收。按照“211工程”标准,加快河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河南大学与中科院的实质性合作步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好第六批省级重点学科,继续抓好第二批重点实验室建设,适时增加若干个实验室,推进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的共生与发展。认真做好全省第十批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授权、申报工作,力争在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级学科上有较大突破。
    二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各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继续强化教学管理,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加强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确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中原工学院等4所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评估验收。各高校要以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以建为主”的方针,通过评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要重视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工作。规范独立升格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指导帮助2004年教育部备案的10所高职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三是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继续做好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候选人的遴选、聘用工作,面向海内外引进30名特聘教授,选拔50名创新人才和20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继续选派100名高校教师赴境外研修,力争使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质”和“量”上有较大提高;启动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点支持在科学研究、高层次突破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授、博士、留学归国人员和其他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科研骨干作用。
四是积极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专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制度创新,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
    五是继续加快高校基本建设步伐。全省高校争取全年完成校舍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校区和郑东新区高校建设的指导。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竣工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6、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的权益,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要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二是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民办教育以多种形式实现发展。放开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和支持“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各种办学形式。三是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搞好优质本科院校创办独立学院的申报工作,加大对民办学校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向民办教育倾斜,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质量。四是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渠道。大力支持我省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与国外的合作以及知名学者的交流,积极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与世界名牌大学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扩大来豫留学生规模,吸引国(境)外友人和团体对我省教育的投资和捐款。
    7、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一是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健全适应教育需求的、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体制,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要抓住当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和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有利时机,从多方面做工作,推动政府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二是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三是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调控教育投资方向,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向重点工作倾斜。要坚持勤俭办教育事业,学校各项基本建设坚固、耐用、实用、够用即可,避免过渡豪华和浪费。合理利用贷款等金融手段,注重投资风险,严格控制高负债新建、改建学校;完善学校尤其是高校的财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8、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在城镇公办高中继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进一步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治本工作力度,巩固成果,防止反弹,不断推进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严肃考风考纪,做好招生工作。对今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要高度重视,及早安排、及早部署,以抓考风考纪和安全保密为重点,实行严格的行政领导和主监考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实行省辖市之间交叉轮流监考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防舞弊现象和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继续实施普通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维护招生工作的公正、公平。确保今年的招生考试工作万无一失,不出问题。
    三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我省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研究新办法、采取新举措,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要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和就业情况报告制度,及时公布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力争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去年水平。
    四是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1)建立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两免一补”工作,争取全省更大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享受到“两免一补”。(2)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健全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救助机制。(3)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按照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于签订的合作协议。争取在今年春季开学后将第一批贷款发放到困难学生手中,同时,要积极推进我省国家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其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我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五是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教育局势持续稳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要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各项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责任不落实,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的,要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巩固成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维护学校安全新机制,净化校园周边和网络等青少年的成长空间。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做好高校反邪教、反传销工作,维护高校稳定。春节和寒假将至,各地、各高校要切实把学校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加强值班工作,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同志们,2005年教育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八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